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抓作风破题开局,带头执行“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管党治党上严纲纪、动真格、打硬仗,党风政风为之一新。这就要求我们,应自觉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继续在“严”“实”二字上做文章,不断把作风建设推向深入,促进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加强作风建设须常态化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把常态化作为推进作风建设的关键一招,以讲认真的态度持续用力,以钉钉子的精神接续推进,使抓作风成为经常的、正常的状态,成为连续的、连贯的过程,在改进作风上形成不断拧紧螺丝、上紧发条、扎紧篱笆的新常态。
作风建设的力度要长期保持、做法要经常运用、成效要持续巩固。改作风,怕的是虎头蛇尾,难的是善始善终,决不能集中抓的时候雷霆万钧,平时则放任自流。我们须固化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把活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克服速胜思想,做好长期准备,紧紧扭住作风顽瘴痼疾,以驰而不息、一抓到底的劲头立破并举、扶正祛邪。
作风建设须与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同向推进、同步深化、同频共振。作风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把抓作风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不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改进作风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面对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也是长期的。只有通过持续的作风建设,使党员干部时常醒脑提神、经常洗澡治病,才能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作风,把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考试”考好,从而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
作风常态化建设须制度化
坚持用制度规范人、造就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弘扬为民务实清廉作风为主题,以解决“四风”问题为重点,紧紧围绕作风养成的全链条来完善制度体系,使作风建设有思想标准、有行为准则、有环境氛围,真正把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正本清源,紧紧围绕强化理论武装,建立完善加强作风教育的制度。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抓作风首先要抓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促使党员干部不断补充精神之“钙”,切实增强改进作风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措施、促进发展的本领,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组织约束,紧紧围绕严格党内生活,建立完善促进作风锤炼的制度。把严格党内生活作为作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党员干部在组织的约束中锤炼作风、百炼成钢。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使领导干部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懂得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履职尽责。建立健全批评和自我批评制度,形成一整套开展积极健康思想斗争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研究改进“三会一课”、双重组织生活、警示教育、案例分析、党性剖析、民主评议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和有效形式,切实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和效果。
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回应群众关切,建立完善解决作风问题的制度。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从制度的视角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围绕群众关切的问题建章立制、纠偏治本。把握密切党群关系这个出发点,建立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更好地听民声、察民意、解民忧。把握反对“四风”这个着力点,聚焦“四风”问题的表现和成因,进一步明确底线、划出红线、架起高压线,做到堵漏洞、除旧习、树新风。把握领导带头这个关键点,强化领导干部改进作风的制度约束,要求普通党员做到的,领导干部要首先做到,要求普通党员不做的,领导干部要首先不做,形成自上而下改作风、以上率下正风气的格局。
防微杜渐,紧紧围绕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完善强化作风监督的制度。严格及时到位的监督,是改进作风最坚实最有力的保证。把完善监督制度摆在重要位置,突出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一步严格约束、筑牢防线,切实防止“堤溃蚁穴,气泄针芒”。加强纪律监督,把作风建设融入党风廉政建设之中,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标准,为党员干部划出作风上不能突破的底线。加强日常监督,坚持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抓起,着力完善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工作生活保障等制度,自觉净化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加强多样化监督,围绕作风建设的主题,积极构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社会监督有机统一的立体式监督体系,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制度化的监督合力,防止作风监督因依赖单一渠道而产生盲点、流于形式。
群众公认,紧紧围绕开门抓作风,建立完善改进作风评价的制度。改进作风常态化,应当牢记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更多地使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由群众评价。建立从群众意见中发现作风问题的制度,全面深入了解群众需求,使听取党内外群众对作风建设的意见、群众监督评议党风等做法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建立向群众公开作风建设状况的制度,定期向群众通报作风建设情况,让群众看到他们关心的、与他们利益相关的问题是怎么改的、改到什么程度,决不以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坚持教育实践活动开门抓整改的做法,及时让群众了解整改的内容、措施和时限,群众满意的方案和措施才能通过,群众不满意的方案和措施要继续完善,该“返工”的“返工”,该“补课”的“补课”。
作风常态化制度建设须科学化
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坚持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更好地把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实际需要、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使改进作风常态化的各项制度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更具生命力。
增强制度的系统性,确保管得到、管得住。作风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观全局、谋长远,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在宏观上,着力解决制度体系的“盲点”,聚焦作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真空地带,立明规矩,定新规则,切实用制度规范所有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形成完整完备的作风制度体系。在微观上,着力解决制度要素的“缺项”,盯住内部构成不完善的制度用力,加强具体制度与基本制度的衔接,加强工作机制与责任机制的配套,加强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的结合,不断提升制度的整体功能和实际效能。
增强制度的针对性,确保抓重点、抓深入。面对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制度建设的主题要突出、指向要明确、措施要具体。坚持点面结合,聚焦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作风问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出台制度,以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带动整体工作的推进。坚持标本兼治,树立见物见人的思想,既要针对具体表现的作风问题进行治理,又要针对深层次的党员干部个人修养问题拿出对策,把工作和措施落到促进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改造、自我提高上,努力铲除滋生歪风邪气的土壤。坚持“破”“立”并举,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规定,就要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就要抓紧修订完善,做到与时俱进,使制度跟得上形势发展、经得起实践检验。
增强制度的操作性,确保可执行、可落实。实践中,往往有些制度失之于宽、界限不明、程序繁琐,结果只能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喊在嘴上,难以落实到实践中去。作风制度规范的是所有党员干部,对可用、易用、好用的要求更高,决不能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泛泛而指的空架子、形同摆设的虚架子。按照简便实用、科学严谨的思路,做好细化量化实化的文章,使笼统的规定变细致、原则的表述变具体、模糊的标准变明确,尽量把制度的笼子扎得紧一些、密一些、牢一些,防止牛栏关猫、来去自如,做到切实可行、行之可久。
增强制度的严肃性,确保能约束、能追责。有了制度就是有了“红线”,谁越了线谁就要负责任。强化“制度落实要责任落实”的意识,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强化“制度约束是刚性约束”的意识,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置违规行为。强化“制度执行没有例外”的意识,不管对领导机关还是基层单位,不管对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落实制度的标准不能松、不能降,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切实维护制度威信,充分发挥制度威力。
(作者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