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成果 > 内容详情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性的执政价值观的哲学、历史与现实思考
来源:定边县委党校    作者:艾亮    点击数:964 发表时间:2014-12-15     字号: |大+  

内容提要: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其定义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切活动的总和就是实践。人是“社会存在物”,是实践的主体,人作为主体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创造性”,这是一种主体精神或自主精神,在实践中决定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靠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体优势,从人民群众汲取获得胜利之最雄厚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在执政实践中以人本关怀为主线,坚持执政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今天,党必须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性的执政价值观,巩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实践;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性;执政价值观

一、从哲学角度看,人通过实践这一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或自主性,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是实践的最根本条件和归宿。

实践构成人的存在方式,“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1]人类与其它物种有着不同的生命活动形式,人能积极改造自然,并在实践中形成有意识的活动,使自己“对象化”,成为“社会存在物”。按照马克思主义主体哲学,人作为主体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创造性”,人类的自我创造具有主体性或自主性特质,这种主体性或自主性的具体表现,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和选择性,人的主体性在实践中表现为主体意识,决定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科学社会主义坚持把“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说,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是实践的主体,人类历史就是不断认识世界、改造自然的过程。就人的主体性或自主性而言,其本质表现为自己是活动的主人,人是主导和主宰的一方,是自我和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着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国际歌》中写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不论是进行社会变革还是其它一切人类活动,必须发挥人的主体精神或自主精神,培养主人意识和责任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发挥所有能动性,使人成为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这样的唯物史观为实践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从历史角度看,党领导人民排除万难,取得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总结历史经验,就是要把以人民为主体和人民性的价值取向相结合,坚持执政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1、为建设革命政权,争取中国革命胜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积极组织动员和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大革命时期,配合全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潮,工农运动一度开展地如火如荼。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处于低潮转入农村后,“红军不是单纯为了打仗而打仗的,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3]因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党只有扎根于群众之中,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4]抗战时期,党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根据地放手发动群众,迅速壮大革命队伍。解放战争时期,党紧紧依靠人民获取赢得这场人民战争的所有来源,人民群众也为早日实现国家和平和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实现自我解放。

2、自力更生,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优势,坚持执政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为人民服务,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陕甘宁边区,发生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自力更生,制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边区“党政军民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党还在边区和敌后根据地开展学劳模运动,并召开了两次劳模大会,从农村、工厂、机关、部队、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困难时,没有选择向人民伸手要东西,而是通过向工农群众学习,问计于民,并组织动员人民群众,发挥人民大众主体作用,创造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5],改善人民生活。正是由于党中央政策方针价值取向的人民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和军民鱼水情,也使人民群众明白中国共产党代表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从而大力支持革命事业。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军到哪里,粮食就推到哪里,百姓提出“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口号,涌现出父子争相当兵、妻子送郎上前线等许多动人场面。党中央和毛主席准确定义“人民战争”,就如同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为人民群众是战争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

翻身做主的人民群众具有更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更加高涨。虽然在建设初期遭遇了很大挫折,但我们的党和人民还是顽强地从困境中走出,开创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以完整表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执政价值取向的人民性,既反映出依靠人民之手段,又实现了以人为本之目的,这是党领导人民取得伟大成就非常宝贵的历史经验。

三、从现实角度看,在新的历史起点,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以人为本,在执政过程中体现人本逻辑,坚持人民性的执政价值观,巩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

执政的人本逻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价值观,党要在执政中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和终极关怀,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为其合理性依据。人民性是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立场,是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鲜明的人民性,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历史地、民族地、发展地、导向地把握人民性的价值标准。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发展到新的重要关头,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7]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党领导的一切事业,都是以人民为主体的实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宗明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8]要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9]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满足人民利益需求,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让全体人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我们“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只有坚持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鼓励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不断巩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基础。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力量泉源,进行伟大实践的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也是现阶段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90多年来,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形成了一脉相承、独具时代特色的执政价值观,那就是:依靠人民,以人为本,促进人民全面发展的人民性的执政价值观,这是当前巩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和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5]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6]《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8][9][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