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那么,梁家河究竟教会了习近平什么?
热情待人
作为“黑帮家属”,不满十五岁的习近平来到了梁家河插队落户。但是,淳朴善良的梁家河乡亲们没有因为他的身份歧视他,而是给予了他最真诚的款待。
吃派饭时,乡亲们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玉米面馍馍、豆面馍馍拿出来给他们吃。在铜川当工人的李印堂送他一碗白米饭。没有菜吃,房东张马有家把自己腌的酸菜给他拿来一大盆。队里把麦子磨成面,给他们做成白面馍馍改善生活,允许他们用玉米杆烧火,解决他们的烧柴难题,并为他们修建了新窑洞。习近平自己讲:“我饿了,乡亲们给我做饭吃;我衣服脏了,乡亲们给我洗;裤子破了,乡亲们给我缝。”他上大学走的时候,全村的乡亲们拿着红枣、小米,排着长队来为他送行,一直送到十多里外,其中,有十二人步行四十多里,把他送到延川县城,凑了5.5元,大家在一块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梁玉明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延安,送上了火车。梁家河的乡亲们拿出真情实意,让少年习近平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学会了用真心待人。
无私助人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黑帮子弟”来说,所有的门都是关闭的,招工、上学、当兵、入团、入党都与他们无缘。但习近平作为“可教育好的子女”,在入团问题上,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次次帮他往上递申请,公社团委干部主动了解他、支持他让他加入了共青团。
1973年8月,大队党支部书记梁玉明提醒他申请入党,并作为他的入党介绍人为他据理力争。在时任延川县委书记申易的支持下,习近平于1974年1月10日,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梁家河大队推选为党支部书记。
当时,父亲仍在关押、监护之中,一般有政治头脑的精明人唯恐给自己带来麻烦,躲都躲不及,谁还愿意帮助他?但梁家河的乡亲却以无私无畏的心胸和气魄,再次在关键时刻帮助了他,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习近平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无私帮助他人的好品质。
吃苦耐劳
打坝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当时的陕北农村,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更不要说有什么劳动保护措施,甚至连双手套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和梁家河的乡亲们一道,从秋收后的9月开始到次年的2、3月,炸冻土、掏土、推车、拉土一人一天要推200车土。最忙的时候,从清晨一直要干到深夜。在乡亲们的影响下,习近平不管多苦多累,一直是拼命干,从不撒奸儿,被大家尊为“好后生”,他从乡亲们身上学会了实事求是、吃苦耐劳。
公道处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陕北农村,缺粮少食,不少人还要出去讨吃要饭,所以,分配救济粮是人人关心的大事。谁都想多分一点,开会商量,说着说着就吵开了,这让时任大队党支书的习近平意识到,处理不好会引发矛盾。他带着大家立马起身到各家各户去了解存粮情况,把底子摸得一清二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大家一目了然,都没有话说。通过这件事,习近平认识到,群众最讲究的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是公正的人。
真心为民
梁家河的乡亲们真心实意帮助习近平,从内心深处深深地感动了习近平,习近平把乡亲们装进了心里,并以为乡亲们做实事作为真情回馈。
他远赴四川考察学习,为梁家河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乡亲们烧火做饭的能源问题。他还在沼气修建学习班担任主讲,给大家传授技术。
他在村里盖了一间打铁的小车间,成立了铁业社,方便村民取用农具,增加了集体收入。
他在村里办起了代销店,为社员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他给村里办起了磨坊、缝纫社,解放了人力,便利了群众生活。
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学会了很多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梁家河,是习近平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里,奠定了他干事创业的基础,由此出发,他一步步走向了更大的政治舞台。成为国家领导人以后,一直不忘初心,践行着为全人类办好事的执政追求。
“你别小看这一村的人,也是人才济济,给他们场合,给他们环境,都是‘人物’。”“他们有很多让我敬佩之处。”“梁家河给我的一切,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这是习近平发自肺腑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