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榆林地方文化的路径选择
365bet大陆备用网址 杨再明
[内容提要] 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记载了一桩桩边塞要地的史实,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戌边文化、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毛泽东转战陕北又给这片古老的土地注了红色文化的成份。榆林的民间文化十分丰富,从陕北民歌到榆林小曲,从民间说书到剪纸,无不充满榆林人淳朴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由于种种原因,榆林当地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都与我们渐行渐远,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传统的本土文化或知之甚少、或不愿知之、或不屑知之,导致了本土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丧失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形成了断层。如何保护、发展榆林地方文化,就成为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首先,要在政策上倾斜,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调研,对榆林文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决策,制定相应政策予以扶持;其次,要在经济上支持,设立专项文化建设基金,落实文化建设经济上的补助;再次,要在发展上引领,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多方宣传和扶持。最后,要在教育上重视,使学校成为榆林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榆林 地方文化 发展 路径选择
地方文化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的文化,它是该区域风俗民情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区域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就历史、红色文化、民歌、剪纸方面谈一下榆林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应如何传承地方文化,选择自己的文化发展路径。
一、榆林地方文化发展现状
据史料记载,榆林古属雍州,又曰朔方地,西周为猃狁所据。春秋时又为林胡、白翟地。战国初属魏地,置上郡,归秦后,设上郡制所肤施县于榆林城南米家园子沙滩山。汉因秦制,仍置上郡,并设龟兹属国城于榆林城北古城滩。三国时为匈奴所据。宋代被西夏国占据。明洪武二年建榆林寨,成化七年升为榆林卫,筑卫城。成化九年,延绥镇由绥德迁于榆林,成为九边重镇之一。榆林古城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一处处古老文明的遗迹,记载了一桩桩边塞要地的史实,积淀了邑境深厚的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戌边文化,蒙汉民族相融互通的边商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遗迹呈显出古长城遗迹多、古城墙拓展扩建多、衙门多、卫星营堡寨子多、庙宇多、楼及牌楼多、九龙壁多、中药铺子多、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多为特点的历史文化与风貌,被世人誉为大漠里的“小北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这里又成为较早的传播先进思想的地方,1924年当时的榆林中学就有了党组织。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后,这里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发展、扩张。毛泽东转战陕北留下许多红色文化遗址,如米脂杨家沟、靖边小河村等,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红色文化的成份。然而,榆林当地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不尽如人意,历史文物遗存遭到几次灾难性浩劫,致使一座承载中国古代民族争战文化、军事戌边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特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遭较大破坏,文物古迹逐年消失,近年来,虽有部分恢复,但给人的感觉还是历史文化与革命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
榆林的民间文化十分丰富,从陕北民歌到榆林小曲,从说书到剪纸,从府谷二人台到清涧道情,无不充满榆林人淳朴的情感和奔放的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陕北民歌,可以说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底蕴和独特的演唱方式,柔情真实、淳朴自然等独特的艺术特色。它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朴实的风格,不染烟尘、不饰雕琢,朴实无华的曲词律调透露出朴实真挚的审美观,体现出人情美、意境美、风格美、音乐美和形式美,塑造了“榆林”这个沙漠汉子可爱的形象。然而民歌的传承和创新没有得到充分的延续,旧的内容没有得到普遍的宣传和学习,同时也谈不上新内容的发展和创新,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当地民俗了解甚少,贡献不足。
榆林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有浓郁黄土地特色的文化之一,剪纸中,动物、植物、人物、禽鸟等形象外廓简练概括,气势逼人,传承了汉代作风。雄强博大、风虎云龙,精狂淳朴,夸张变形的大轮廓,正是榆林剪纸的特点,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充分运用了轮廓的表达功能,以侧影、动势等造型手法体现了那种恢宏与震慑力,剪纸的造型手法传承了这一艺术特点。但是如今,民间剪纸艺术也遭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文化多样性发展需求的冲击。文化生态恶化,文化渊源断裂,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内容简化,工业技法趋向速成,创作意识受市场影响,优秀人才断层,艺术精品匮乏,绝活技艺濒临失传,传承人队伍不尽合理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此外,民间艺人多为老年农村妇女,人数少且年龄偏高,许多民间文化艺术传统技能濒临失传甚至绝迹。加之民间剪纸艺术大多是采用姥姥、奶奶、妈妈“近亲繁殖”式的口传心授进行传承,致使传承人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从而最终导致民间剪纸艺术人才队伍的日渐式微。再加之受现代快餐文化和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本土文化或知之甚少、或不愿知之、或不屑知之,也导致了本土传统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在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丧失了大量的群众基础和受众群,形成了断层。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民间剪纸艺术在新时期的良性传承和发展。
二、发展地方文化的路径选择
1、政策上倾斜
近年来,榆林完成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科技图书楼、市历史博物馆等重大项目的准备工作,榆林古城墙和镇北台广场等项目的修复,建立了乡镇文化站,夯实了榆林地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应深刻总结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把握发展地方文化的规律,使文化自觉跃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政府应出台一些相应的鼓励、保护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政策,做好文化体制完善的各项工作。
首先,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组织领导、协调配合和工作落实方面要一丝不苟。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调查研究,对榆林文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发展现状、发展潜力等,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决策,扎实推进。建立相关的文化建设考核、评价和责任制度,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组成内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协调指导,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每个阶段文化发展目标中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其次,构建文化发展监督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是文化建设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完善的监督机制,使文化建设的权利方的各种权力配置科学、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相互制约、相互补充。要从程序设计和构建权力的运行方面,使各权力主体之间以及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
2、经济上支持
经济上的支持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来说也是最直接的手段。
首先,设专门的文化建设基金。榆林近年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和能源型企业不断建立,这些企业应该成为筹集资金的主要对象。主要的基金应用于特色文化的推广和学习,可以建立专门的学习场所,提供书籍,还可以进行特色文化知识竞赛,特色文艺表演等,提供不同等级的奖品,鼓励群众积极参加。
其次,政府出台举措落实文化建设经济上的补助。有了经济上的补助,当地文化传承的条件得到了改善,这样一来从事相关文化研究事业的人员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榆林文化发展与传承中。同时文化研究人员应加强研究和打造榆林当地文化的个性,个性越强,文化的品位就越高,就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有利途径。应坚持投资地方特色文化,从实际出发,找准目标定位,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品位。
再次,发挥政府财政政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作用,对公益性的文化建设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税收政策方面,根据普惠制的原则,让税收政策惠及所有文化领域,在技术创新方面,将降低演艺、娱乐、艺术品、网络文化等行业网络技术应用的门槛,提高文化领域网络技术应用水平;在土地政策方面,争取优先保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用地。
3、发展上引领
文化性是一个城市永葆魅力的关键。榆林蕴涵了较为完整的戌边文化、边商文化、革命文化,凸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应按照“修复如旧”的原则,按照明清时期原貌、格局,对历史街区、文化遗址、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建设。对传统工艺、民间艺术、药业票号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抢救,保持榆林原有文化特色,将榆林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军事、吏制、建筑、经济、宗教、民俗、饮食、艺术等诸多文化的历史记忆,科学地、全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同时,充分发挥民间协会组织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开展大型国际性文化系统活动,将榆林的特色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对于曾经在一些战争中收集的文物应全部收藏起来,保管到纪念馆,供后人瞻仰和学习,形成系统的、规模的、值得一观的文化价值。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文物可以成为特殊的旅游资源。因为文物作为特殊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历史遗存,不仅是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更重要的是凝聚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榆林人民英勇的民族精神与革命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与其他旅游资源相比,历史文物不仅具有旅游资源共有的历史及审美价值,还具有特殊的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对于榆林的民间艺术,尤其是民歌与剪纸艺术,也要引领其与时代相结合,进行创新,使其更具特色,更有影响力。
首先,组织专门的民歌、剪纸传授机构,加强对老民间艺人的保护,培养新的传承人。政府应组织相关机构,建立学校,聘请优秀的民歌、剪纸老艺人来教授陕北民歌、榆林剪纸,也可以在中学或大学中建立与陕北民歌、剪纸有关的课程及相关的研究课题,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民间进行民歌、剪纸的收集整理工作,然后带到课堂上,扩大这些古老艺术在青年人中的影响。
其次,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多方宣传和扶持。有关部门可以每年组织几次民歌、剪纸作品的征集评比活动,并把获奖作品和入选作品加以推广,推动民歌、剪纸艺术质量的提高。利用节假日举办民歌汇演和剪纸个展、联展,使百姓直观地接受民歌、剪纸艺术的熏陶;通过各种宣传工具介绍民歌及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报道民歌、剪纸的活动动态,使老百姓了解民歌艺术、剪纸艺术,并参与到创作活动中来,为民歌艺术、剪纸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再次,鼓励民歌、剪纸内容上的创新。榆林民歌、剪纸表达的内容多是当地劳动人民过去年代生活的写实,生动有趣,但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陈旧,不能表达当代榆林人的心声。榆林民歌、剪纸要走出榆林、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还需要与时俱进,在保有其本质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内容创新,加入新元素,这并不是否定原汁原味的榆林民歌、剪纸艺术的文化特色,而是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性的元素,使其更贴近当代榆林人的生活,更具时代特色,给这种古老的艺术注入时代气息,这对于民歌、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4、教育上重视
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和教育有必然关系。无论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教育自身的结构来看,教育客观上都是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存在的。最原始的教育就是长者在社会生活中把该社会群体所拥有的文化通过口传手授的方式传给年轻一代。到了阶级社会,由于文化内容更为丰富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出现了制度化的教育体系,学校成了专门的传承文化的机构,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因此,在学校设立一些当地评议化教育读本,是最有影响力的。尽管学校传承的文化不是文化的全部,但它的内容处于较高层次,并且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组织性和选择性,因而对文化传承所起作用最大、最集中、最专门。如此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可以循序渐进地把整个地区的群众培养成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新人。在学校教育影响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高校的作用是较大的。
首先,高校具备传承文化的现实条件,大学之前的学习相对繁忙,自由掌控的学习时间也较少,而大学期间选择相对自由,并且高校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这是个文化传播的机遇。同时高校聚集了各个方面都有所特长人才,大家文化基础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现在融合在一起,人才基础、思想基础、环境条件和制度保证使高校成了最容易培育和创新文化的场所,高校培育和创新文化的作用是一种持久的精神展现,是高校的一种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现。
其次,高校要持续不断地向社会培养优秀人才,同时持续不断地向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只有学生积极的了解文化、学习文化,才能起到引领社会文化的作用,学习当地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他们对当地文化产生热爱,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往往允许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达到文化的渗透,可以开设文化选修课、文化讲座、建立文化基地、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网络等。在建设榆林当地文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文化传播的具体的方式方法,调动他们汲取地方文化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榆林目前只有一所高校,政府应与省上的教育主管部门通力合作,经济上予以积极支持,办好这所高校,使其成为榆林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